文章結構
對當前(2015-2018年)的出版業、書籍市場有個基本的了解後,接下來就可以來分析在臺灣出版一本書到底得花多少錢、一本書的成本結構,以及出版社究竟可以賺多少錢。
版稅與編印成本是影響一本書定價的主要因素
根據《為什麼書賣這麼貴》一書指出「成本」為書本(產品)定價的下限,但在書籍市場中卻不見得可以基於成本而定價。一本書的成本從構想到最終付梓上架,基本包括:「版稅(稿費)、權利金、翻譯費、編輯、校對、設計、排版,以及印刷中的製版、紙張(書衣、封面、彩頁、內頁各有選擇)、裝訂、後加工,最後加上運輸、倉儲、廣告行銷、行政人事、租金、水電」等。(也因為書籍的性質不同,而會有個別的差異。)
成本不見得是由編輯部門所控制,但在實務上因為臺灣出版社多為人員編制少的小型出版社,成員少於10人的出版社占六成以上,實際從事編輯的成員,往往也須兼顧業務、行銷等職能,自然也須在編務流程的開頭就懂得成本控制。
但實際上也難以將個別書本的成本分開計算,在出版策略上往往有以長銷書養新書的狀況,用獲利能力高的書養賠錢的書,以維持新書出版量以及多元性。在人事、租金、水電、倉儲等固定成本費用,必須平攤到每本書上,因此版稅與編印成本是影響一本書的定價最主要因素。
書籍基本上以每頁1元作初步定價
書籍的定價可分為成本導向定價法、需求導向定價法與競爭導向定價法,也就是:
- 成本導向定價法:先計算出用多少錢做這本書,預留出獲利空間,再推導出定價。基本算式如下:
單本成本=總製作成本÷印刷量
定價=單本成本÷成本率
- 需求導向定價法:先調查市場上讀者能接受的價格,再以此定價。
- 競爭導向定價法:先調查市場上同類競品的價格,再以此定價。
但臺灣的書本定價最常以頁數計算,約莫以每頁價格1元,再上下調整成整數。也就是說並不完全以成本為最終定價的考量,經常結合需求導向與競爭導向的定價法去設定價格。不同種類的書在讀者心中往往已有先入為主的價格區間,而不會去管你的成本結構。休閒型讀物的定價往往被低估(0.8元),而專業性讀物的定價則可拉高到每頁2-3元。至於畫冊、攝影集、或全彩旅遊書等又另當別論。
定價無法直接反映成本,閱讀市場決定書本定價
由於休閒型讀物的定價被市場低估,出版社不得不只能透過降低製作成本來配合定價,因此常有休閒型讀物粗製濫造的情況,進而讓讀者更有這些書不值得高價的惡性循環。而專業性書籍則因為吸引讀者的往往不是因為成書的美觀、材質、排版等附加價值,而是以其中的專業性內容為主,因此出版社更樂於降低這些周邊成本,也陷入專業性書籍風格迂腐、陳舊老派的情況。
也就是說,一本書的定價並不能直觀的反映出該書的成本,反而是書市預先決定了書本的定價區間後,出版社再於製作端盡量壓低成本以獲利。而影響一本書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印刷量,而印刷量則取決於閱讀市場大小。隨著國人休閒娛樂選擇越來越多,閱讀風氣越來越低落,每種新書的首刷印量持續拉低,造成每本書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在無法降低印刷成本的情況下,出版社往往只能透過降低人員薪資來控制總體成本,也就導致出版業新人起薪低迷的慘況。
圖書折扣戰壓縮出版社獲利空間
儘管如此,以下仍試圖分析要從無到有製作一本書,分析出它的成本結構與最終定價之間的關係。而在思考一本書如何賺錢時,首先必須對臺灣書市當前的折扣戰有一個基本了解。
圖書折扣戰,指的是當前臺灣書市以博客來為首,加上誠品書店、金石堂為三大通路,在原本就習慣的新書上檔期79折外,更加入了活動66折此種大幅折扣。最後,不管是新書或非新書,一本書的實際販售價格經常遊走在66折、75折、與79折之間,只有少量專業性書本可以維持9折、95折的末端折扣。目前僅有少數獨立書店透過強調提供獨特「選書服務」或其他附加價值、溫情喊話等行銷技巧,提倡新書不打折。而近幾年亦掀起「圖書定價制度」的論戰,以獨立書店為首,呼籲透過圖書定價法制化以化解圖書折扣戰的亂象與小通路不敵大通路的情況,以培育多元的書店環境。
然而折扣必須分成兩方面來看:一個是出版社前端給經銷通路的折扣;其二是通路給讀者的末端折扣。一般讀者在被折扣寵壞了的同時,也常常有一個「既然不管怎樣都會打折,我還懷疑你是不是為了打折故意拉高價格,那為什麼不乾脆一開始就訂低價?」的疑問。
為什麼是「折扣戰」而非「價格戰」呢?事實上,經銷與通路為了打贏折扣戰,不斷拉低折數,而這些成本卻往往經由出版社吸收。也就是說,不管末端折扣戰打得多火熱,中間通路的獲利空間並不會有多大改變,而影響最劇的就是沒有交涉籌碼的小型出版社與小型書店。
簡言之,一本書在定價後,由出版社以定價的「45折到65折」之間批貨,寄賣給經銷通路,通路再以「55折到75折」批貨給末端門市,最終以「79折到9折」之間售予消費者。而這之間的變動關係就視出版社-通路-書店之間根據自身實力籌碼來交涉。
但先前提到,臺灣出版社以小型出版社為主,通路卻被三巨頭掌握大部分銷售,之間的失衡難以明說。
試算一本書的成本結構
有了以上認知後,我們終於能進入試算一本書成本結構的重點。一本書的成本結構,將上述各項成本環節納入考量,將之簡化為:「版稅、權利金、編務人事費、印刷費、設計費、編審或翻譯費、行銷與媒體公關費、物流、管理費、行政人事與其他雜支費」等。以下將分別考量這些費用,在製作一本普通272頁黑白內頁無插圖平裝書中,書籍成本結構的變化。
- 版稅:版稅以是定價支付,而非最終的營收。因此定價越高,一本書最終的成本也就越高。一般來說,版稅約在8%-20%之間,除了固定版稅外,也因為個別合約的不同,有預付版稅、累進版稅等不同形式,甚至會有一些時效性的版稅條款,也會有作者為了拿到更多版稅而要求定價要高的情況。以下以版稅以定價10%計算。
- 權利金:部分翻譯書籍須向原出版社支付權利金購買在台灣地區出版銷售的權利,以下不計。
- 編務人事費:編務包括編輯的企劃、校稿能力。從企業的角度思考,除了須支付一位受僱人的約定薪資外,約仍須支出多18%的保費、退休金提撥等費用。以出版從業人員的起薪28K計算,一名編務人員的人事成本約在33K左右,一年加上年終約429520元。以一年出版12本書計,平均一本書的編務人事費約為35793元。
- 印刷費:依據不同材料與印刷廠的估價不同而有相當的差異。惟印刷在超過一個基本開機印刷量後,印量越大會有明顯單位成本降低的情形,而如何掌握印量-單位成本-市場接受量之間關係的能力,就是決定一本書是否獲利的關鍵。總而言之,印量越高、單位成本越低、總價越高、打平本數必須越多(清倉壓力越大)。依據網路有提供線上自動報價的「新裕豐書籍印刷網」報價,500本53450元、1000本78900元、2000本137400元,以下先以首刷1000本78900元計。
- 設計費:包含封面設計、圖片版權、內頁排版費等。內頁排版費又分黑白排版與彩色排版、有插圖或無插圖等。根據設計師行情不同,這部分往往由出版商與設計公司、設計工作室、或個人接案之間磨合調整。以下以封面設計8000元、圖片版權不計、內頁黑白排版每頁45元計12240元,總計20240元。
- 編審或翻譯費:部分專業性書籍須經由專業人士背書、審查,就須支付審查、編審或推薦稿費用,而外文書籍也須支付翻譯費用。以下不計。
- 行銷與媒體公關費:包含講座費用、場地費用、媒體公關費用等。一般來說因作者已支付版稅,出版社不會另支演講費,但若有與談人或請其他人打書,則須支付相關媒體費用。以下不計。
- 物流費:將書批貨給經銷通路的費用,以「白象文化/印書小舖」所公開的經銷管理計價方式:每本書6元,再對折,共3000元計。
- 管理費:包含水電、租金、倉儲等固定成本,以下以營收的10%計。
- 行政人事與其他雜支費:包含人員差旅、加班、文具雜支等費用,以下不計。
將以上十點納入書籍成本分析計算機,且已經不計入權利金、編審、推薦稿費、翻譯費、行銷費用後,還沒計算版稅、管理費就已經達137,933元。然而實際上出版社成本仍會隨著營收與銷售數量變動,銷售本數越多,版稅越高;營收越高,管理費用越高,也就是說實際成本還會因為具體銷售狀況浮動。
因此如何決定定價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環,定價越高、須支付的版稅與管理費便越高。
先前提到,定價的推估公式為:
定價=單本成本÷成本率
但實際上,在定價出來之前,也未能知道正確的單位成本。在實務上我們必須透過該書類型的讀者需求價格、同類競品的價格、以及該書的頁數、印製費用等變數,並同時考量須折扣給通路的折數,並保留一定的獲利空間,再估定定價。
成本率指的是總成本佔定價的比率,就《為什麼書賣這麼貴?》一書所調查,坊間出版社的成本率約控制在25%到40%之間。一本書的定價扣掉給通路的折價、成本率後,所剩的才是該本書的獲利空間。因此可以將上方的定價推估公式設定為:
定價=單本成本÷(給通路的折數−預留獲利空間)
假定我們設定以55折批貨給通路經銷,且須保有一成的獲利空間,等於須把成本控制在45%。成本率越低,意味著獲利空間越大,便越有空間調降售價或折扣以求更多銷售。
書賣得越多、版稅付得越多、單位成本越高,定價就必須越高,這之間會成為一種變動關係。但實際上依然必須先下定定價才能上架銷售,我們首先以該本頁數272頁,每頁1元,定價為272元下去算,在1000本全數售完的情況下,實際總成本為180,093元,單位成本為180.1元(而注意此時的實際營收只有149600元,虧損30,493元)。得出一個基本的單位成本後,丟進定價的推估公式,並設定保留一成的獲利空間,最低定價算出來為400元。再以定價400元重新計算單位成本,並經過一番變動調整後,最終會得出建議最低定價為467元。
以定價467元銷售1000本,則總成本為210318元(含版稅、管理費等),單位成本為210.3元,獲利才接近一成(且約需售出818本才能打平,而此為一個變動過程)。
然而實際上也不可能以467元如此高價販售,在定價無法拉高的情況下,只能降低成本:降低人事費用、設計排版費用、印刷費用、拉高印刷總量等。
在不降低人事費用、降低設計排版與印刷品質的前提下,我們將首刷量從1000本提高到2000本,也就是印刷總價提高、運輸費用加倍、單位印製成本降低並重新來一次上述的定價流程,並設定售完2000本,最終會得到最低定價338元的數字。此時的總成本為304,213元,單位成本的確下降到152.1元,但須注意此時必須售出1636本才能打平,清倉壓力幾乎暴增一倍。
也就是說,儘管可以有效降低單位成本,但也不可能無止盡的拉高首刷量,一來印製總價提高、清倉壓力增加,而事實上市場可能不需要那麼多書。賣不到打平本數也是罔然。
定價300元的書,出版社只賺19元
在多方衡量後,包含「目標市場的讀者需求、同類競品的價格、作者的建議數字後」,這本272頁的平裝書最終以定價300元、首刷2000本面世上架。最終我們便以這個數據,更以全數賣完為前提分析本書的成本結構:
一本272頁的彩色封面、黑白內頁平裝書,首刷2000本,定價300元,版稅10%,以55折批貨給經銷通路,聘請一個月薪28000元、年產量12本書的編輯負責,並將封面與內頁排版以20240元外包給專業設計師,並支付一定的運費、倉儲等管理費用,且全數賣光,該書最終的總體成本為:292,433元,將近30萬元。
分析它的成本結構,可知其:
- 人事費:35793.3元,約占定價5.97%
- 印刷費:137400元,約占定價22.9%
- 設計費:20240元,約占定價3.37%
- 運費:6000元,約占定價1%
- 版稅:60000元,占定價10%
- 管理費:33000元,占定價6%
也就是說,該本書的定價先扣掉通路折扣45%、再扣掉以上的成本率(約49.24%),實際獲利空間只有6.26%。在首刷順利賣光的情況下才能淨賺37567元,平均下來這本定價300元的書只有19元進到出版社口袋。而在此之前,還必須先至少賣1683本才大約能開始先打平(付得出版稅和管理費)。
當然實務上如何操作成本控管、如何定價就是各家坊間出版社的商業機密與實力;而在策略上也不見得會需要每本書都賺錢,而如前述會有長銷書養新書的情況。以上僅作為近日的讀書彙整、就業準備、以及對臺灣書市現況的考察筆記,並不盡然精確與實用,事實上在印刷、運費、管理費上或許有多估之嫌,也全然不計行銷費用,僅有示範與討論功用,本文大部分篇幅引用網路別人已彙整的資料以及《為什麼書賣這麼貴?臺灣出版行銷指南》,再加上少許個人統整心得,並無太多創見,但也歡迎有心人參考與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