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構
為了瞭解出版一本書到底可以賺多少錢(因本身工作的關係),以及可以即時的檢討與分析一本書從製作到上架的成本結構,最近一直在想這中間的成本關聯與計算方式,最終也透過Excel得出了一個詳細的書籍出版成本計算機;而這也算是作為自己想進入出版行業的一個基本功,同時也是《為什麼書賣這麼貴?台灣出版行銷指南》這本書與近年書市調查報告的閱後心得、摘要彙整,茲以紀錄。
由於《為什麼書賣這麼貴?》初版於2011年末,本身又是基於作者在2008年的《台灣文學出版行銷策略》碩士論文擴充,有些時效性的資料已經過期。因此首先就臺灣書市目前的現況,先作一個重新釐清:
臺灣書市一年銷售額185億元,等於鴻海一天半營收
〈從數據看書市〉一文指出:「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臺灣書籍出版業(分類號碼5813-11)銷售額最高峰是2010年的367億元,此後七年內下滑到185億元,幾乎腰斬。尤其是2013-2015年連續三年衰退超過15%。」並在2016年來到一年銷售額185億元,只有臺灣便利超商營業額的6.3%。單以其他產業類比,臺灣書市全年的營業額,約莫等於鴻海一天半的營業額。
臺灣書店每年減少1.7%
隨著臺灣書市銷售額減少的,還有台灣實體售書店面。儘管實體店面還需同時面對網路通路與電子書的競爭,但整體閱讀市場的萎縮仍是最直觀的衝擊。臺灣的書店約莫每年減少1.7%。
書店集中於五都會區,北以獨立/單一書店為主,南以連鎖書店為主
臺灣的實體售書門市配合人口分布,集中於五都範圍,其中又以臺北、新北為主;但同時這兩個區域的書店也是減少數量最劇烈的地方。又根據「104年臺灣出版產業廠商經營成果概況調查」報告,文化部計算「有效販售書店」總計1071家,其中「連鎖書店」187家,「獨立書店/單一書店」884家。而獨立書店將四成集中於北部,連鎖書店四成集中於南部。
從這份報告中亦可得知,「獨立書店/單一書店」依分佈多寡,依序集中於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臺南市、新北市;「連鎖書店」則集中於臺中市、高雄市、臺南市、臺北市、新北市。其他地方縣市、東部與離島書店寥寥可數,如果以書店為「文化沙漠」指標的話,那這五都就是臺灣文化沙漠中的幾個綠洲了。
臺灣每年新出版且以商業為導向的新書有兩萬種
以臺灣的書籍出版量而言,2015年臺灣新書出版量已近四萬種,實際在網路與實體通路上架販售者則達兩萬種。以人口比例而言,僅遜於英國6500萬人口每年出版20萬種新書量。
但實際上臺灣自1987年解嚴後,新書出版量突破一萬種、1994年突破兩萬種、1998年突破三萬種、2005年突破四萬種,在2010年達到巔峰43209種後開始逐年下滑。
每年新書有近一半是日美翻譯書
而觀察實際上架販售營利的兩萬種新書,有36%比例為外來翻譯書、64%為本土作品(24916本中的9061本),而若只考量在店頭銷售的書籍,則翻譯與本土比例將近1:1,有一半的書種被翻譯書瓜分。而這些翻譯書又以日本為首(56%),美(23%)、英(7%)次之。
女性、高學歷為購書主要族群
文學、休閒讀物仍為銷售大宗
排解負能量、詮釋底層心聲的書種(如現代詩)為出版亮點
在這些以營利為目的、上架販售的新書中,又有多少真正被讀者買走?根據文化部〈臺灣出版產業廠商經營成果概況調查〉,2015年臺灣有38.2%的人在一年內曾購買書籍(包含漫畫),其中又以女性、研究所以上學歷者比較常買書。
如果只計算12歲以上的人口,臺灣人一年平均花1036.9元、購買3.9本書。買的類型以文學小說比例最高(33.8%),其次是休閒觀光/飲食生活(21.9%),第三名是心理勵志/宗教類(18.3%)。
但以誠品書店於2017年底發佈的「2017閱讀報告」指出,臺灣在2017年中,20-60歲的成年人平均每人購買9本書、花費3169元,則有較為樂觀的數據,調查顯示平均每人每週花6小時閱讀紙本書或雜誌,每4人就有1人每天閱讀達1小時以上,6成民眾每月至少逛一次書店。
而2017年書市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則是現代詩書種的熱賣。受到網路社群「晚安詩」等文學分享平台影響,新詩成為近年的出版亮點。從幾個熱銷書中亦可觀察,受到近年社會景氣低迷、勞資關係緊張、政治局勢變動等影響,反映社會底層心聲與紓解「負能量」的書籍有明顯的成長(這當中也包括現代詩的表現)。
臺灣出版商九成集中北部,只有三分之一在賺錢
至於臺灣書市最上游的出版社,與銷書門市不同,幾乎全面集中於北部。根據國家圖書館的統計,2015年申請ISBN書號的「出版單位」總計有5030家,不過這其中包含了一般出版社、政府機關、學校與個人。而文化部再扣除每年出書低於四本、政府機關、學校、個人出版、以及停業廠商後,得出793家的有效出版商數字。
而這793家實際有在商業運作的出版社,有456家位於臺北市、209家位於新北市、15家位於桃園市;45家位於臺中市;20家位於臺南市、25家位於高雄市,將近九成集中於桃園以北地區。
綜觀臺灣出版社的輪廓,以老牌與小型出版社為主。其中約有近半數(45%)資本額不到300萬,只有不到7%出版社資本額超過1億;而經營超過10年的出版社約占出版社總量的七成,遠超過年輕出版社。然而,與通路與書店類似的是,紙本書帶來的營收比例正逐漸降低,出版社同時必須開發非關紙本與數位出版的營業項目,包括各項服務與舉辦活動。而有在獲利、損益兩平、虧損的出版社約莫各占三分之一。
出版業薪資地板天花板都低、且缺乏升遷機會
儘管市面新書多達兩萬種,新人首刷量卻低於1000本
細究出版產業的構成,根據勞動部調查,出版從業人員大約3萬3千人,男女比為4比6,且「進入率」與「退出率」都低於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平均,是相對穩定的就業市場。然而就受薪狀況而言,相關從業人員起薪不到28K,年資達五年者也不過37-38K左右。整體而言,出版產業薪資低落、資深者大於新進人員(升遷機會低)、工時長。
最後觀察新人作家的出版狀況,表現在首刷、再刷的數量上有明顯下跌的趨勢。新秀作家的比例從2013年的的24.7%下跌到2015年的18.1%,平均首刷本數從2233本下跌到972本,意味著現在的出版產業有以新書拚銷量,無法深耕作家與單本書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