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本網站
  • 聯繫與發案
  • 工作案例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M編絮語

書,需要掛名推薦嗎?

by M編 2020 年 5 月 7 日
by M編 發表時間: 2020 年 5 月 7 日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11 月 8 日 901 views 5 minutes 閱讀時間
901
這個問題就跟「書腰」一樣,可有可無,看狀況嘛。

昨天(5/6)一位樂評專欄作者在臉書發布了一篇關於臺灣書市長期以來僅以贈書邀請「掛名推薦」這一檔事的苦水,批評了此一行之有年的「陋習」輕視了推薦人的心力與勞動。這篇文章自然在臉書引起了一些討論。

A編工事中無奈指出「整個產業現實如此」、「如果十幾年前景氣好的出版就是這樣形成一種『推薦文化』,那2020年遠不如十幾年前景氣的今天,『不用錢』的低成本行銷風氣有可能消失嗎?」。雖然A編提出了一些工作原則可以降低彼此的心理防衛機制,或者說讓大家心裡好過一點,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提出原發文者期待的「解方」。

火星童書地圖在分享原文時也不吐不快:「掛名推薦這種東西無用,我不會因為誰掛名去買,而會因為誰掛名去diss那本書,更甚者會去diss掛名的人,這種書你也推薦喔,有沒有良心(水準)阿←。亂掛的一堆耶」

其他的編輯人或在自己的臉書上回擊,或透過分享方式回應原文作者。當然出版圈的立場較傾向於「邀請時也已明白告知只有贈書回禮,如果不情願就回絕就好,沒有誰強迫誰或壓榨誰」的思維。和出版社與寫手、設計師的關係不同,出版社會提出邀請的對象多半為有一定名氣與地位的人士,或至少在其領域或圈子有一定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否則出版社也不會需要邀請你的推薦。在權力地位上,實際上更像是出版社去蹭推薦人人氣、請求推薦人「施恩」於這本書。

這種「施恩」,有時候是推薦人對「作者」的,有些時候是看邀請的編輯或出版社面子的。多半都帶點人情因素,本就不會談錢;而且「推薦選書」這樣的行為,表明了推薦人的品味與名望,若背後實際摻雜了金錢的往來,就更讓如今資本主義氣息已特別重的書市更添銅臭味。若掛名推薦都是付費邀請,讀者會怎麼看待這種形似「業配」的行為?如果收了錢,那是不是出版社就有更多介入的餘地,而讓推薦人的名字與推薦語變質了呢?

我認為實務上還是不可能走向付費式的掛名推薦邀請。出版社會花錢邀稿、出資請人撰寫書評、甚或與說書人合作業配,但不可能花錢請人掛名推薦——要花錢的話,要花多少?低於新台幣1,000都是見笑,高於1,000乾脆不找算了,畢竟,大家都說這個沒用不是嗎?

掛名推薦有幾項功能:

  1. 爭取推薦者的影響力,引起團體導購
  2. 在推薦者的自媒體曝光
  3. 拉抬作者聲勢
  4. 出版前的試閱情形,透過推薦人回饋意見,對文稿再檢視
  5. 推薦人的肯定多半也會給予編輯與出版社信心
  6. 推薦人的頭銜與專業也可以幫助讀者迅速掌握書的屬性與類型

很多讀者在留言處反應「從來不看推薦人」、「覺得推薦人很煩」、「礙眼」、「看到不爽的推薦人反而更扣分」⋯⋯這些評論與對「書腰」的評價大同小異,對出版社來說也毫無意義。為什麼?因為實際上就是有人會看推薦人買書、作者也會期待有推薦人、而「好的」推薦語和推薦序的確有起到加分的作用。

推薦人、推薦文和書腰都一樣,是給予書籍的附加價值。拿掉他們也無損書的價值,但偶爾可以幫助書面向更多的人。出版社不可能因噎廢食,因為偶爾踩到雷的推薦人而放棄這種方式。我不覺得用「慣例」、「業界傳統」或「行之有年」可以消解這樣的爭論,身為一介出版社小菜渣,我同時也不想浸染太多出版業的傳統而不去思考。

我們或許可以從推薦者的成本來思考這件事。除去閱讀草稿或電子檔的不方便、閱讀大部頭書的時間成本,最大的風險在於:「誤推了不好的書。」

如前所述,推薦人多半是看人情、看面子來推薦。往往只從出版社提供的書訊、目次與試閱稿就答覆可否推薦,真正有花時間看完的我想不在多數。因此便容易發生「名字」被出版社拿去掛保證,出事了火也燒到自己身上的事情。作者往往出來喊冤:「我根本不知道裡面寫了什麼,我是出於信賴才推薦的!」

為了最大化降低這種事情發生的情況,我想未來出版社可以考慮在提出邀約時,除了誠懇的說明邀約的原因與回饋,仍可以要求推薦人將書稿看完再答覆。可以依據推薦人的習慣提供電子檔書稿或簡單裝訂的樣書。拉長整體邀約的時間,讓推薦人有充分的時間且較無負擔地處理此事,且明白告知「如果不喜歡,不必推薦」。

我個人傾向不將邀請推薦這件事視為商業行為。「推薦書」這件行為本身的文化氣息就濃厚些,許多名人也樂於在社群分享推薦選書,除了展現自己的品味,也參與了「推廣閱讀」這件如今可謂神聖的事情。

當然出版社是商業組織,許多人也是市儈地只將推薦人、推薦語作為行銷工具。我想這是已經走偏了結果。出版界有許多不成文的習慣,像是為什麼要加書衣?為什麼要加書腰?為什麼是用「目錄」而不是「目次」?有些時候是不假思索的沿用過去的方式,便容易造成質變。

細思「為什麼要有推薦人?」這件事,回歸初衷,可以是回應作者期待、可以是幫助讀者認識作者⋯⋯只要不是為了有而有就好。有些書完全不需要文案、序文與推薦人就可以,這我完全不否認,但不代表其他書不需要。

另外可以思考的則是,在人們購書習慣改變、取得書訊方式多元的情況下,印在書籍與書訊中上的推薦人排排站,原本期待的功能已逐漸被稀釋下。或許在推廣新書時,我們反而可以在「出版後」再來操作「推薦書」這件事情。

譬如可以在出版前邀請推薦人試閱、取得推薦的意願、掛名於書訊中,並同時約定推薦人在自媒體的曝光與後續撰文。將整個推薦行為納為一個行銷專案,去除「邀請推薦」這件事的文化意涵,並提出合理的報酬,以交換推薦人後續的配合。當然,這樣就是業配了。

但是願不願意推薦的選擇權,依然還在推薦人手上,我想這個責任始終不能甩回出版社身上。

出版時事出版觀察掛名推薦書市隨筆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 作者
  • 其他作品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M編

M編,全職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絮語。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頭貼 by lulljevic

前一篇
圖書館,與書的交際
下一篇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員的焦慮

Related Posts

🙋 向編輯提問:...

2024 年 9 月 4 日

🙋 向編輯提問:...

2024 年 8 月 28 日

從Readmoo...

2021 年 12 月 16 日

電子書時代下,讀...

2021 年 11 月 28 日

作者崩壞,出版社...

2021 年 9 月 9 日

遙想一間未來書店...

2021 年 7 月 3 日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追蹤更多

Facebook Twitter Email Blogger

最新文章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2024 年 9 月 4 日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2024 年 8 月 28 日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2024 年 6 月 27 日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2024 年 1 月 11 日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2023 年 12 月 29 日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熱門文章

  • 1

    認識書封結構,規畫一本書的門面:精裝書與平裝書之分,什麼是書衣跟書背?書腰有什麼用?

    2020 年 4 月 2 日
  • 2

    解碼書的內在,編排內文版面:開本、扉頁與內頁的組成

    2020 年 4 月 15 日
  • 3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 4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2020 年 3 月 14 日
  • 5

    校稿在看什麼?

    2023 年 11 月 29 日

M編

Hi!我是M編,編輯的事說來話長站長,現為全職接案編輯。歷年文章散見方格子、Matters以及「出版魯蛇碎碎念」粉專等處。至今依然經常陷入「到底怎麼當個好編輯?」的自我懷疑中。希望透過分享身為出版產業裡小小螺絲的觀點,幫助自己釐清與找出成為一位合格編輯的眉眉角角。本站將持續分享我在編輯的工作線上所學習到的技能與面對的問題,讓更多人一窺這個明明大家都不看好,卻總是搶不到職缺的業界一隅。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全站分類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33)
    • M編絮語 (21)
    • 和我一起當編輯 (11)
    • 審讀報告 (1)
  • 課程資源 (5)
  • 進修書單 (5)
  • 隱私權政策
  • 關於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聯繫與發案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


Back To Top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隨選

  • 準備著作出版合約書

  •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 編輯的第一步:整稿,提升可讀性,將書稿打磨至合乎市場的商業作品

  • 裝幀設計:從書的五感發想封面設計與全書裝幀,認識印刷關鍵術語

  • 【出版課程筆記】華麗的登場:選書、文案、設計與行銷(《給人文書編輯的職能升級課》.03)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