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本網站
  • 聯繫與發案
  • 工作案例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和我一起當編輯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圖書編輯的發譯指南,確認目標、務必試譯、釐清責任

by M編 2024 年 6 月 27 日
by M編 2024 年 6 月 27 日 6.6K views 14 minutes 閱讀時間
6.6K

文章結構

  • ✎ 為什麼需要找專業圖書譯者,AI翻譯不香嗎?
  • ✎ 書籍譯者的類型
  • ✎ 如何找到譯者?
  • ✎ 發案流程與注意事項
    • 一、熟悉原稿並準備試譯段落
    • 二、發布案件訊息
    • 三、評選譯稿
  • ✎ 簽約與後續
    • 一、稿酬與交件方式
    • 二、其他義務

翻譯書是臺灣出版市場的重要組成,根據《112年臺灣國際標準書號申請分析報告》:112年申請的紙本書標示為翻譯書者共計9,655種,占年度紙本書總數28.8%,近三成的書都來自外國語系。而讀者實際查訪書店、瀏覽網路書店的體感,還會覺得臺灣書市有大半是翻譯圖書,更別說在大部頭的科普、社科類別。

在臺灣出版社性質大量綜合化之後,除非你是專攻本土作者書、自製書路線的編輯,在編輯生涯與工作現場一定會遇到處理翻譯書的問題。在社內與版權代表之間經歷選書、提案報告、報價與簽約等等流程後,一旦確立翻譯出版權,緊接著的便是攸關一本譯書品質好壞最重要的一環:選擇譯者。

✎ 為什麼需要找專業圖書譯者,AI翻譯不香嗎?

即便同樣是翻譯/譯者,其熟悉的領域與專業亦各不相同。作為編輯,在挑選外語進中文翻譯書譯者時,需要把「外語程度」、「中文程度(文筆)」、「(特定領域)專業知識背景」分開來看,只有同時掌握這幾項能力時,才能稱其為具備「譯書」的專業。

在生成式AI品質大躍升、大行其道的現在,低成本、快速的AI&機器翻譯被重新提上檯面。不同變體的「翻譯滅亡論」自然層出不窮。對出版社而言,若AI翻譯能取代人類譯者,自然會節省一大筆開支,但前提還是得等到AI品質進一步提升,能在事實上降低出版社作業時間、成本以及風險時,才會出現大規模取代的情況。其中,風險這一環是目前使用AI翻譯最大的障礙。

我們若將AI翻譯實際作為一位候選譯者考察,進一步評估其在上述三項「外語」、「中文文筆」、「專業知識」的能力,便會發現目前的AI翻譯仍普遍在言外之意、象徵意涵、文筆表達等方面有所不足;而在專業知識方面,更顯得AI容易受到龐雜的干擾,將大量不同專業領域的用法、理解混雜在一起,呈現強烈的隨機性、不統整感。目前的AI翻譯仍有賴大量的後期編輯與校訂,當原文涉及文學、學術領域、抽象表達時,仍無法與人類專業譯者相提並論。

現階段,出版社可以將AI翻譯作為圖書發譯過程中的一個比較基準,並成為社內的翻譯助理。

✎ 書籍譯者的類型

承前文所述,以翻譯為業者各擅勝場,其中便有專門以翻譯書籍為業者。此類譯者工作份量龐雜、工期時間跨距也很長,是出版產業的中堅分子。然而除了此種專業譯者之外,在臺灣仍有許多書的譯者身分背景十分多元。以下便列舉部分常見的書籍譯者類型:

1、專業譯者:主要以圖書翻譯謀生者,具備良好的外語以及中文寫作能力,並專攻特定的內容作品或知識領域。諸如類型小說、文學、特定學術領域等。

2、學者:若一本書涉及特定的專業知識,那麼找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便是一種想當然耳的選擇。但在目前編輯第一線,往往並不贊同找學者擔任譯者。除了配合度的問題之外,學者即便在專業知識以及外語能力方面沒有問題,卻不見得有能力將理解的內容轉譯為流暢易懂的中文譯文。

3、業餘譯者:初出茅廬的譯者、尚未專精特定領域的譯者,或是沒有完整譯書經驗的學者、研究生都可算作廣義的業餘譯者。即便他們開始從事譯書工作,但在工作品質上尚難稱穩定。這些人沒有翻譯履歷,譯作不多,但未必就不是一位好譯者。

4、團隊翻譯:可能是由專業譯者組成的翻譯團隊,或是翻譯公司小組,也常見學者帶領研究生共同翻譯。多人翻譯往往是為了加速出版時程,或是當一本書不同的章節涉及不同的專業時,才透過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一本書的翻譯。若每位譯者對應的內容是不同作者,那倒還好;若同樣作者的內容由不同譯者翻譯,就特別需要注意語氣、風格以及翻譯策略的統整問題。

✎ 如何找到譯者?

譯者的來源五花八門,許多編輯新人的業務往往來自上頭交辦或負責其他流程的同事交接,多半不負責找譯者。但若要掌握出版翻譯書的完整程序,還是得對譯者的來源有些頭緒。

1、自薦/邀約:若出版社有公開徵稿信箱,除了會收到投稿出版的稿件之外,也經常會收到業餘譯者、某領域愛好者(研究者)或學者的譯書自薦、出版提案。與此相對的,就是編輯主動邀請對方譯書。通常會由出版社主動邀約擔任譯者的,不是知名的專業譯者,就是相關領域的學者。如果合作過的優秀譯者不適合這本書或太忙,而你又不想從公開平臺徵募譯者,請其推薦名單也是一個方式。

2、譯者、翻譯社群:積極參與相關社群的動態,通常此類社群亦開放業界公開徵募譯者。

3、接發案平臺:直接透過坊間接發案平臺公告職缺要求。與在社群發案相同,等待譯者主動應徵。

4、外方指定/老闆指定:較例外的狀況,便是已有指定譯者的情況。可能是原作者在臺灣已有熟悉的譯者、專家,已談好約定翻譯的事宜;或是出版社老闆、總編已有屬意人選,自然不需要承辦編輯再挑選譯者。

💡 搜羅譯者的其他方式
撇開因緣際會、在業界自然而然認識的譯者之外,還可以透過發案「審讀報告」認識潛在譯者。審讀報告指的是委請譯者就出版社有興趣的外文書撰寫的試讀報告,要在其中詳細說明該書的閱讀價值、特色以及市場分析。如果該譯者在審讀報告上表現優秀,也可以邀請其參與試譯。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 發案流程與注意事項

也就是說,實際上需要編輯主動出擊的情況,可分為邀約特定對象以及公開徵求。前者一般而言,是在已經具體熟悉對象的專業能力與經歷,經過足夠的評估後始發出邀約;後者則是需要從陌生的候選人當中,從中篩選出適合的譯者。

一、熟悉原稿並準備試譯段落

徵求譯者的第一步,是著手準備「試譯」的內容。試譯是用來辨認應徵者是否具備圖書翻譯能力的必要流程,因此用來試譯的段落必須能夠考察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程度、轉譯為中文表達的寫作能力,以及對於該書知識領域的熟悉度。

因此負責決定譯者的編輯,必須先對書籍原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全書中抓出理想的章節段落。可以參考以下的原則挑選:

  • 試譯的段落約莫抓原文1,000字左右即可
  • 彰顯原作者的寫作特色、行文風格
  • 提及本書側重的知識領域
  • 符合全書的內容深度(不要挑特別簡單或特別艱澀的段落)

只需要挑選一個段落拿來試譯即可。準備好之後,可以試著先自行(或透過AI輔助)將本段翻譯為中文,作為試譯比較的基準。在這個過程中,編輯可以進一步掌握原文的精髓、重要的趣味點,並思考該如何呈現原文的寫作風格,以及事先留意哪幾處是容易誤譯的重點。

二、發布案件訊息

接下來便是在發案公告中詳列所徵求譯者的條件,並說明試譯的規範。發案公告務求簡潔明瞭、規則明確,即便不同的社群風氣不同,但大原則是尊重專業、禮貌溝通、公開透明。以下提供一個發案訊息的範本:

【發案】誠徵科普書譯者
語種:英進中
稿酬:每千字600元起,請來信時提供您的報價
內容:以女性主義視角切入的科技史科普書,原文約15萬字
交期:簽約發譯後,一年內交稿
應徵期限:2025/7/30止,依徵求狀況可能提早結束或展延
連絡人:[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應徵科普書譯者」
※本案需試譯,試譯無稿酬。請下載附件之原文內容,翻譯為中文後連同個人履歷一併繳交。
※本書內容涉及女性主義思想、人工智慧發展史等專有領域知識,具備相關學術背景或有同領域書籍翻譯經驗者為佳。
※本案需定時回報翻譯進度,每三個月回傳一次譯稿初稿供編輯提早作業。
※試譯樣稿下載點:https://test.url

在徵求譯者之前,作為負責審閱譯稿以及後續編輯的負責人,必須清楚知道這本翻譯書的需求以及期望(包含書籍的類型、難易度、工作期限、配合模式、譯者本身的專業背景)。會來投稿的譯者形形色色,必須從中篩選出對書稿本身,也對未來銷售、行銷有幫助的譯者。

翻譯作為譯書出版中的一大成本,也是書籍出版後最容易被檢視的品質標準之一,務必要審慎處理。同時,與譯者交鋒、來回編輯也是處理譯書過程的必經之路,因此譯者的工作模式、配合態度也是編輯要盡可能掌握的因素之一。

💡 試譯要給稿費嗎?
如果有預算,當然建議給予稿費,但實務上也僅可能限於出版方主動邀請的候選譯者,或是經過初步篩選應徵譯者之後才會給予。再來就是試譯的範圍,我認為合理的試譯字數為500-1,000字左右,才能有效地掌握應徵者的翻譯能力,不過還是要視乎不同領域、社群的風氣而定。這部分只要出版社保持開放態度,讓譯者有自行決定的彈性,並有禮貌地討論,我想還不算過分的要求。另外,務必要公開指定的段落,以免有利用試譯搜集不同段落譯稿的嫌疑。

三、評選譯稿

在審閱試譯稿時,便是依據前文所提的「外語程度」、「中文程度(文筆)」、「(特定領域)專業知識背景」等三個項目來檢核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再考量譯者的名聲、工作模式與配合態度。

1、檢查譯稿文字:第一,也是最簡單的一步,是確認譯稿的文字、語句流暢度是否符合預期的要求。編輯只需要瀏覽譯稿,看看是否合乎合理的中文句構及語感。避免不合理的直譯、明顯的前後矛盾以及不符合原文風格的用字遣詞。如果在讀試譯稿時,就頻頻讓人有費解、沒辦法一次讀懂的情況,就要特別留意。

2、對比原文:比對譯稿以及原文,查找是否確實逐句翻譯、有無錯漏或不必要的加筆之處。除了確保譯稿要忠實傳達原文意思之外,還要特別留意譯稿是否在用詞和文字風格上保持一致、統一用詞,避免同樣的專有名詞在不同處有不同翻譯的情況。再來則是細察譯者在譯稿細節上的處理,包括標點符號、文件格式、撰稿體例等表現上是否合乎專業要求、理解原文。

3、考察專業內容:在挑選試譯段落時,就要碰觸到書籍的特定核心知識領域,以考察譯者是否正確理解相關的專有名詞、釋義,了解該專業領域的行話、慣習甚至是風氣,避免譯稿出現知識層面與事實層面的錯誤,甚至有違原文的邏輯與思路。

這三件事,基本上也就是編輯在之後整潤、校對全書譯稿時在做的事情。而在試譯階段,便以此考察譯者的譯書能力、錯誤率是否經得起考驗。如果1,000字的譯稿便會出現三四個錯誤,那更遑論譯者在處理動輒十幾萬字的書稿時可能會出現的錯誤量。

在試譯階段打掉不適合的譯者,擇優錄取在交稿品質、速度與溝通配合上良好的譯者,才能夠有效減輕後續的編輯作業負擔,以及出版後可見的風險。

💡 試譯要給回饋意見嗎?
實務上,還是得看出版社、負責編輯到底有沒有時間多做這件事。如果試譯已經沒稿費了,連自己為何被打槍或投件石沉大海、不明不白,是否也太虧了呢?但就出版社、編輯的立場而言,公開徵求譯者就像開職缺,多半是你情我願的考試,只要禮貌上給予清楚的回絕信足矣。

而我自己在徵求譯者的經驗上,會將試譯稿粗略區分為A、B、C三個等級。A級是試譯表現優秀、報價也合乎預算;B級是試譯表現優秀,但報價偏高、試譯表現普通,但報價偏低;C級則是試譯表現差勁,或譯稿普通但價格偏高者。

我只會把A、B級的譯稿交給主管討論譯者候選人,C級投件者直接予以回絕。然後再綜合評估文筆風格、投稿信件給人的感覺以及譯者本身的履歷(光是這位譯者本人是否就能為書籍加分),從A、B級的譯稿中選定最終人選。

這時我才會給予落選的A、B級的試譯稿更為具體以及詳細的回絕信。當試譯稿中出現明確的錯誤,或其他不符合我們需求的點時,再給予簡要的回饋。

✎ 簽約與後續

在擇定譯者之後,便要迅速進入簽約階段。在出版業,有很多外包業務會省略詳細的合約,或僅以報價單作為憑據。但書籍的翻譯合約以及合作的細節備忘錄是最省不得的。由於翻譯本身就是出版譯書最重要的一環,翻譯沒有確實完稿,就遑論後續的所有流程,且翻譯品質攸關出版成敗與各種後續風險,所以在確定譯者人選後,就要趕快溝通接下來的配合方式,以免彼此認知不同,或造成後續的合作麻煩。

一、稿酬與交件方式

與譯者合作,在確認專業能力之後,餘下最重要的則是談定稿酬、交件方式以及截稿日期。

1、稿費:目前譯稿仍多為買斷的稿費制,並以每千字600元至800元為常見價碼(具體仍端看語言種、目標語言以及書籍本身難易度而定)。出版社在前期就會規劃好一本書的翻譯稿費預算,並請試譯者提供報價。如果通過試譯,便馬上開始協商稿費。如若彼此無法達成共識,要麼出版社接受報價、要麼就另尋備取。

2、交件方式:一般可分為分段分批交稿(例如每完成一章,就交給責編編輯),以及一次性完稿交稿。通常後者較為常見,也是譯者比較願意的方式。前者的好處是編輯可以及早展開作業、督促翻譯進度以及確保翻譯品質,但同時也對編輯與翻譯的工作排程有更高的挑戰性;後者則端看譯者的專業程度與配合度,但就我所知,譯者多半習慣在翻譯完全稿後再自己進行全譯稿的校對與檢查,這才能合理地體現譯者的實際程度。

我通常會在合約以及前期聯繫中約定好分批交稿期程,並註明定稿仍以最終截稿日交出的完整譯稿為準。也就是說,我還是只看最終定稿的版本,前面的分批交稿只用作進度追蹤、簡要地統一用詞等事項之上,且盡量給予譯者工作上的彈性。一般而言,我會將譯稿與整個預估的翻譯期程平均分成三段追蹤,而非逐章交稿。

3、截稿日:譯稿截稿日端看整體的出版期程而定,預留出適當的拖稿空間以及務實的編輯時間後,依據譯稿的長度、難易度訂出合理的截稿日。由於翻譯書與外方的合約多半有明訂的指定出版期限(普通篇幅的書,通常是簽約後兩年內出版),且越晚出版,合約年限內能銷售的期間也越短,所以出版社需要在追求譯稿品質、編務工作以及書籍出版生命週期中取得平衡,訂出具體的目標出版時間以及相對的翻譯完成時間。

二、其他義務

需要事先與譯者商訂的其他細節,則包括保密協定、付款期程以及違約條款等等。這些細節盡量在敲定稿費報價後,盡快一次性釐清,而不要藏在合約中成為合作中的未爆彈,或是浪費時間與譯者來回討價還價。

1、付款方式:由於譯稿稿費是按字數結算,通常是在完整譯稿交稿後,只要編輯通過檢查即結算稿費並支付(但實際的支付速度就端看不同出版社的習慣了⋯⋯);另一種則是分批提前支付稿費,也就是按譯者交稿進度提前給予稿費,但通常最後一期稿費仍需待編輯檢查譯稿後才會支付。至於以版稅結算譯稿費,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2、譯稿檢查:即便通過試譯,還是要在截稿關卡確實檢查譯者交出的譯稿是否合格。這部分就端看編輯安排的工作流程有多少空間,有的僅由編輯做檢查,有得則明訂須通過學者專家的校訂並修改直到通過。

3、違約條款:違約的形式包含無法完成、遲交以及交件譯稿未通過,必須退稿。我經手的合約都有註明未能履約的罰款、遲交稿件(以至於嚴重影響出版進度者)的扣款。前者通常是寫好看的,因為譯者消失往往防不勝防,或是無從也無心力追究;至於後者則仍會拿捏尺度,除非譯者真的嚴重拖稿到無法無天的地步,才會酌情扣減稿費。

至於稿件未臻理想,乃至於譯稿差劣到要退稿的程度。這些對應的情況也需要註明於合約之中,包括譯稿通過前,譯者需要配合回去重修譯稿;譯稿編輯階段,譯者要協助的校對次數;通常也預設同意編輯或審校的介入改稿。

如若譯稿真的差劣或出現嚴重的專業問題,那出版社仍舊要面對退稿以及承擔相對應的損失與風險。如同譯者搞消失,若譯稿全然不能用,也是在出版翻譯書時出版社與編輯要承擔的風險。


主動出擊尋找譯者是一個有趣的經歷,也讓負責編輯在整個編書過程中擁有更多自主性。相比由主管指定或關係複雜的空降譯者,編輯收到的是無從置喙只能接手默默編輯的譯稿,自行發案尋找譯者更像是個在出版之路上招募隊友夥伴的過程。

但同時,負責編輯要承擔的責任與工作也更大。譯者及其產出的譯稿事關重大,過往好幾次出版業內的炎上風波便是由劣譯引起。當出版公領域的經典著作時,比較不同版本的譯稿優劣也往往是讀者論戰的主題,當中負責的譯者與編輯也肯定會被抓出來檢視。

找譯者,就像尋找探險路途之中要守護彼此背後的夥伴。需要實力,也需要信任。

在出版產業相關的社群討論中,也經常看到譯者與編輯針鋒相對的指責與反脣相稽。一方指責「來這什麼譯稿,我改得要死要活,譯者的名字還不是我⋯⋯」;另一方痛罵「我交出的譯稿明明是對的,卻被不懂裝懂的編輯魔改一堆錯誤,讀者反過來罵我⋯⋯」

這些爭議會有落幕的一天嗎?更遑論出版業長期以來為譯者社群詬病的稿費低落問題。

我從編輯的立場出發,只能說編輯除了要永遠保持求知、進步的動力,只要盡可能做到前期問心無愧的準備與檢視,降低處理翻譯書的風險,那麼便是盡了應該的職責;一旦確定合作,彼此就是隊友,共同為同樣的目標合作,盡可能互相理解對方的難處並給予彈性,才能真正將彼此的後背交給對方。

翻譯翻譯書譯者
1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 作者
  • 其他作品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M編

M編,全職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絮語。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頭貼 by lulljevic

前一篇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下一篇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Related Posts

🙋 向編輯提問:...

2024 年 9 月 4 日

🙋 向編輯提問:...

2024 年 8 月 28 日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2024 年 1 月 11 日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校稿在看什麼?

2023 年 11 月 29 日

裝幀設計:從書的...

2020 年 7 月 25 日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1 留言

匿名訪客 2024 年 10 月 6 日 - 上午 12:04

Good!

回覆

追蹤更多

Facebook Twitter Email Blogger

最新文章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2024 年 9 月 4 日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2024 年 8 月 28 日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2024 年 6 月 27 日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2024 年 1 月 11 日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2023 年 12 月 29 日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熱門文章

  • 1

    認識書封結構,規畫一本書的門面:精裝書與平裝書之分,什麼是書衣跟書背?書腰有什麼用?

    2020 年 4 月 2 日
  • 2

    解碼書的內在,編排內文版面:開本、扉頁與內頁的組成

    2020 年 4 月 15 日
  • 3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 4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2020 年 3 月 14 日
  • 5

    校稿在看什麼?

    2023 年 11 月 29 日

M編

Hi!我是M編,編輯的事說來話長站長,現為全職接案編輯。歷年文章散見方格子、Matters以及「出版魯蛇碎碎念」粉專等處。至今依然經常陷入「到底怎麼當個好編輯?」的自我懷疑中。希望透過分享身為出版產業裡小小螺絲的觀點,幫助自己釐清與找出成為一位合格編輯的眉眉角角。本站將持續分享我在編輯的工作線上所學習到的技能與面對的問題,讓更多人一窺這個明明大家都不看好,卻總是搶不到職缺的業界一隅。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全站分類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33)
    • M編絮語 (21)
    • 和我一起當編輯 (11)
    • 審讀報告 (1)
  • 課程資源 (5)
  • 進修書單 (5)
  • 隱私權政策
  • 關於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聯繫與發案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


Back To Top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隨選

  • 遙想一間未來書店:內容、互動、分享與共創

  • 圖書館,與書的交際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 【出版課程筆記】編輯工作的傳承與挑戰:資深前輩經驗分享(《給人文書編輯的職能升級課》.01)

  • 出版社是什麼?陸書送審、價值觀、與知識傳播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