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構
承前文〈文字編輯校對攻略:詳細解碼圖書校對符號、方式與技巧〉,我介紹了電腦校對與紙本校對的方式、使用符號,以及改正問題、降低漏看失誤的技巧。在本文中,我們就以範例的方式,讓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校對的工作內容。建議讀者也搭配閱讀〈校稿在看什麼?圖書編輯的校對SOP全解析,校對一定要懂的5大工作〉。
為方便讀者閱讀與辨識,本文校對範例採用傳統手寫方式呈現。
✎ 臺版書校對
也就是臺灣本土作者出版的繁體中文著作,題材自然相當多變,小到童書、繪本、漫畫,大至論文、教材、套書。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版書的編務是與作者的創作工作相交織在一起,一本臺版書的誕生,是由作者、編輯、校對、設計師等等共同催生出來的,是可能隨時變化的進行式。因此實際在校稿時,往往需要連帶處理不同類型的問題,改稿、校稿往往難以分割。
一、文字與標點符號訂正
改正錯字、異體字、標點符號誤用。
📝 原始稿:
梭羅曾說:「一本真正的好書交給我的,遠不止是閱讀它。我得趕緊放下書本,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閲讀,終於行動」。閱讀一本書,首先要挑選具啓發性的作品,全神灌注細讀。其次,將書中的智彗融人生活,轉化為行動。閱讀培養思辯力,擴展視野,更重要的是,啟迪我們的行為,使閱讀成為生活的指南。
🖍️ 校對稿:

📃 修訂稿:
梭羅曾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只是閱讀它。我得趕緊放下書本,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終於行動。」閱讀一本書,首先要挑選具啟發性的作品,全神貫注細讀;其次,將書中的智慧融入生活,轉化為行動。閱讀培養思辨力,擴展視野,更重要的是,啟迪我們的行為,使閱讀成為生活的指南。
🔍 修訂說明:
- 錯字修訂:交給→教給;不止是→不只是;全神灌注→全神貫注;智彗→智慧;融人→融入;思辯→思辨
- 異體字修訂:閲讀→閱讀;啓發→啟發
- 標點符號修訂:在冒號後接的引句,句末標點應點於引號之內;並列關係的複句,建議以分號分隔。
二、統一體例
將書稿標點符號、數字、日期應用方式全書統一,並符合臺灣出版習慣。
📝 原始稿:
閱讀是通向智慧與豐富人生的大門。莫提默.艾德勒在他《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Book)》中指出:「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凸顯了閱讀的自主性。統計顯示,每天閱讀十五分鐘,一年下來可達五百萬字,相當於閱讀50本書,這不僅提升知識面,更培養專注力。閱讀不只是一項行為,更是享受思考的時光,贈予我們無盡的心靈寶藏。
🖍️ 校對稿:

📃 修訂稿:
閱讀是通向智慧與豐富人生的大門。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在他《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Book)中指出:「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凸顯了閱讀的自主性。統計顯示,每天閱讀15分鐘,一年下來可達500萬字,相當於閱讀50本書,這不僅提升知識面,更培養專注力。閱讀不只是一項行為,更是享受思考的時光,贈予我們無盡的心靈寶藏。
🔍 修訂說明:
- 依臺灣出版習慣,外國人名、外來專有名詞於第一次出現時均附上原文。
- 書名原文統一落在書名號之後,且應改為斜體。
- 橫書排版,數字統一改為阿拉伯數字。
三、內容查核
檢查書稿提供的事實、資訊是否正確,包括人物的出生年分。
📝 原始稿:
編輯的目標就如見城徹(1950-)在《除了死,都只是擦傷》中所言:「真正會熱賣的書籍,都是鮮明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的內容。」編輯追求的不僅是文字的流暢,更是能夠深刻刻劃人物,令讀者對故事中的角色產生共鳴。透過精湛的編輯技巧,讓每一個文字都為主題鮮活,確保閱讀體驗深入人心,書籍因而能在讀者中引發共鳴,達到真正的熱賣。
🖍️ 校對稿:

📃 修訂稿:
編輯的目標就如箕輪厚介(1985-)在《除了死,都只是擦傷》中所言:「真正會熱賣的書籍,都是鮮明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的內容。」編輯追求的不僅是文字的流暢,更是能夠深刻刻劃人物,令讀者對故事中的角色產生共鳴。透過精湛的編輯技巧,讓每一個文字都為主題鮮活,確保閱讀體驗深入人心,書籍因而能在讀者中引發共鳴,達到真正的熱賣。
🔍 修訂說明:
《除了死,都只是擦傷》一書的作者應為箕輪厚介。
四、注音符號
檢查書稿中的用字注音是否符合語意與教育部規定。
📝 原始稿:

🖍️ 校對稿:

📃 修訂稿:

🔍 修訂說明:
- 「地」作助詞,置於副詞之後時,同「的」,音「˙ㄉㄜ」。
- 「們」為助詞,附於名詞或人稱代名詞下,表示多數的詞尾,音「˙ㄇㄣ」。
- 「子」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之後時,為詞綴,音「˙ㄗ」。
✎ 外版書校對
泛指所有經版權代理進來的非本土出版物,但主要指的是歐美日韓等需要翻譯的著作。在處理外版書時,校對經手的是已經在國外完稿出版著作的譯稿,因此不會有太多大篇幅修修改改的情況,而是需要反覆與譯者或原作者釐清內文與譯稿精確度。
一、統一體例
將外文標點用法改為臺灣出版習慣用法,並統一全書之時間、數字、單位呈現。
📝 原始稿:
I credit Professor Cutcha Risling Baldy for inspiring this item on the evaluation checklist. In her June 15, 2020 plenary address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 titled “Give It Back: Publishing and Native Sovereignty,” Risling Baldy noted that even presses that publish scholarship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may have reputations for publishing White academics who write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rather than publishing the voices of Indigenous writers themselves. The full text and video of Risling Baldy’s address can be found on her website at http://www.cutcharislingbaldy.com.1
📝 翻譯稿:
感謝卡洽•瑞斯里•鮑德莉教授啟發了清單上這個問題。她在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五日於大學出版協會年會上發表演說〈歸還(Give It Back)〉,表明即使是出版原住民學術專書的出版社,其著名的出版品也可能來自白人學者,而非由原住民作者發聲。瑞斯里•鮑德莉的演講全文和影片請見她的網站:http://www.cutcharislingbaldy.com/
🖍️ 校對稿:

📃 修訂稿:
感謝卡洽.瑞斯里.鮑德莉(Cutcha Risling Baldy)教授啟發了清單上這個問題。她在2020年6月15日於大學出版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年會上發表演說〈歸還〉("Give It Back: Publishing and Native Sovereignty"),表明即使是出版原住民學術專書的出版社,其著名的出版品也可能來自白人學者,而非由原住民作者發聲。瑞斯里.鮑德莉的演講全文和影片請見她的網站:http://www.cutcharislingbaldy.com/。
🔍 修訂說明:
- 依據《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用於翻譯外國人的名字與姓氏之間的間隔號占一個全形字元,居正中,統一為「.」。
- 依臺灣出版習慣,外國人名、外來專有名詞於第一次出現時均附上原文。
- 橫排文章,日期等數字轉為阿拉伯數字。
- 篇章原文統一落在譯文書名號之後,並採用全形括號。
二、譯稿查證
比對原文,找出是否有誤譯或可修潤之處。
📝 原始稿:
Then everything happened, and with inconceivable rapidity. The fog seemed to break away as though split by a wedge, and the bow of a steamboat emerged, trailing fog-wreaths on either side like seaweed on the snout of Leviathan. I could see the pilot-house and a white-bearded man leaning partly out of it, on his elbows. He was clad in a blue uniform, and I remember noting how trim and quiet he was. His quietnes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as terrible. He accepted Destiny, marched hand in hand with it, and coolly measured the stroke. As he leaned there, he ran a calm and speculative eye over us, as though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point of the collision, and took no notice whatever when our pilot, white with rage, shouted, "Now you've done it!"2
📝 翻譯稿:
接著,一切都發生了,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迷霧彷彿被一支楔子分開,一艘蒸汽船的船首浮出,兩側環繞著迷霧,就像鯨魚嘴上銜掛著的海草。我可以看到對方船上的操舵室,一位有著白鬍子的男人,用手肘撐著身子半身探出窗外。他穿著一身藍色制服,我清楚注意到他是多麼鎮定自若。他在這種情況下的冷靜令人生畏。他接受命運的安排,與之並肩同行,冷靜地判斷著衝撞的力道。當他撐在那裡時,用冷酷而審慎的眼光打量著我們,彷彿在決定該撞上哪裡才好,而此時我們的船長早已氣得臉色發白,大喊叫道「現在可好了!」時,他卻完全不予理會。
🖍️ 校對稿:

📃 修訂稿: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快得令人難以置信。迷霧彷彿被一支楔子劈開,露出一艘蒸汽船的船首,兩側環繞著迷霧,就像海怪利維坦嘴上銜掛著的海草。我可以看到對方船上的操舵室,一位有著白鬍子的男人,用手肘撐著身子半身探出窗外。他穿著一身藍色制服,我清楚注意到他是多麼鎮定自若。他在這種情況下的冷靜令人生畏。他接受命運的安排,與之攜手前行,冷靜地判斷著衝撞的力道。當他撐在那裡時,用冷酷而審慎的眼光打量著我們,彷彿在決定該撞上哪裡才好,全然不顧其他人,而此時我們的舵手早已氣得臉色發白,大喊叫道:「看你幹的好事!」
🔍 修訂說明:
- 「Then everything happened, and with inconceivable rapidity」呈現的節奏較快,不宜用逗號中斷語氣,建議修改為「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快得令人難以置信」。
- 「split by a wedge」的情境較為緊張、突然,建議改為「劈開」。
- 原文為「like seaweed on the snout of Leviathan」,並非鯨魚,應修改為「海怪利維坦」。
- 「marched hand in hand with it」建議改為「攜手前行」更能傳達原文的詩意。
- 原文為「our pilot」,並非指船長,應修改為「我們的舵手」。
- 「Now you’ve done it!」是一種口語,以諷刺的口吻指責某人做了一件會帶來麻煩或引起問題的事情。建議修改為「看你幹的好事!」較能傳達這句話的原意。
✎ 簡入繁校對
簡入繁稿件專門指從中國地區引進的書稿,在基本的簡繁體自動轉換之外,更有賴校對細細檢查其中的置換錯誤、語意不清、改正標點符號⋯⋯以及修改「中國用語」。除此之外,有些出版社更會要求修訂爭議段落,但這就視個別出版社的政策以及文字編輯與校對的職務分工了。
一、統一體例
中國出版物與臺灣的出版習慣有若干不同,包括人名標示、標點符號、橫直排等等。除了字元簡轉繁之外,也需要一一統整兩國用語以及體例格式。
📝 原始稿:
比爾·蓋茲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他特別喜歡讀書,記憶力非常好。1967年,蓋茲到著名的私立中學湖濱中學去讀書。這所中學在20世紀60年代就購置了一臺電腦,是美國最先擁有電腦並開設電腦課程的中學之一。
🖍️ 校對稿:

📃 修訂稿:
比爾蓋茲(Bill Gates)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他特別喜歡讀書,記憶力非常好。一九六七年,比爾蓋茲到著名的私立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去讀書。這所中學在一九六〇年代就購置了一臺電腦,是美國最先擁有電腦並開設電腦課程的中學之一。
🔍 修訂說明:
- 較為簡短、知名的譯名,可省略間隔號,如:比爾蓋茲、哈利波特、瑪麗蓮夢露等等。
- 中國出版習慣不列外國人名原文,因此需於第一次出現處加上人名原文。
- 中國出版品以橫排為主,引進臺灣後若改為直排,便需要將數字、時間等改為中文數字,且「零」統一為「〇」。
二、修改中國用語
除了流行語之外,兩國在網際網路、商業市場、3C、科技、影視等等領域的用語皆有巨大的區別。在交流與文化入侵日益嚴重的現在,越來越難區別用語。文字編輯以及校對便需要細心抓出兩國用語之不同,改為臺灣出版習慣的用語。
📝 原始稿: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已成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企業發展提高工作質量的關鍵。在工作中,如果能善用計算機解決工作上的誤區,便算是具備比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此同時,這也攸關你的工資水平與升職速度。要想成為小組領導,也需要具備比較好的專業知識並善於激勵隊伍。隨著互聯網發展,在計算機屏幕上觀看視頻變得更加便捷,也擴大了學習多元性。
🖍️ 校對稿:

📃 修訂稿:
在當今社會,個人電腦已成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企業發展加強工作品質的關鍵。在工作中,如果能善用電腦解決工作上的盲點,便算是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此同時,這也攸關你的薪資水準與升遷速度。要想成為部門主管,也需要具備更強的專業知識並善於鼓勵團隊。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在電腦螢幕上觀看影片變得更加便捷,也擴大了學習多元性。
🔍 修訂說明:
- 在特定領域的專有名詞,中國與臺灣互有習慣用語,如「互聯網」、「屏幕」、「視頻」指的是「網際網路」、「螢幕」、「影片」;在一般日常用語中,中國習慣用「質量」簡稱「品質的程度」,用「領導」泛指臺灣的「上司、主管、長官」。
- 中國書稿中,容易大量使用同一種修飾詞,如通篇使用「比較」來形容程度。在修訂中就需要逐一置換,較符合臺灣用語的語氣。
✎ 綜合練習
讀者如果對校對實務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著以本文的體例,練習校對以下文稿。待完成校對後,再翻看我提供的參考答案。
📝 原始稿:
在當今社會,個體追求的人生不僅包括物質層面,更延伸至社群身份的認同。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評價不再抽像,而是以點讚數、愛心和評論的型式具體呈現出來。顏值成為社交平臺上的一大亮點,仿佛決定了一切。但正如毛姆曾說:“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這提醒了我們,內在價值更為重要。 一項調查顯示,平均每人1天刷手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約3小時。這意味著人們在虛擬世界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 刷手機己成為現代人的日常,社交媒體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座虛擬橋樑,然而,就像《母體》給我們的啟發“比起在虛擬世界裡生活,寧可在現實的世界裡艱苦奮鬥。”我們需要保持現實和虛擬之間的平衡,過度沈溺手機可能削弱我們在現實中的生活。 建構人生有頼於更多元的面相,而非僅僅依賴網絡。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展現真實的價值觀和行為,而非只是在虛擬世界中偽裝。因此要真正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結,需要真誠、理解和尊重。人際關系的成功與誠摯的交流密切相關。況且,在現實中擁有穩固的朋友圈,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權力。 總之,顏值固然重要,但內在價值、生活的品位和穩固的人際橋樑同樣重要。在這場永遠在線的浪潮中,讓我們保持冷靜,理性看待自己的人生,不被虛榮心驅使,尋找內心的平靜。
📃 修訂稿:
在當今社會,個體追求的人生不僅包括物質層面,更延伸至社群身分的認同。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評價不再抽象,而是以點讚數、愛心和評論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長相成為社交平臺上的一大亮點,彷彿決定了一切。但正如伏爾泰(Voltaire)曾說:「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這提醒了我們,內在價值更為重要。 一項調查顯示,平均每人一天滑手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約三小時。這意味著人們在虛擬世界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 滑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的日常,社交媒體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座虛擬橋梁。然而,就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給我們的啟發,「比起在虛擬世界裡生活,寧可在現實的世界裡艱苦奮鬥」。我們需要保持現實和虛擬之間的平衡,過度耽溺手機可能削弱我們在現實中的生活。 建構人生有賴於更多元的面向,而非僅僅依賴網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展現真實的價值觀和行為,而非只是在虛擬世界中偽裝。因此要真正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需要真誠、理解和尊重。人際關係的成功與誠摯的交流密切相關。況且,在現實中擁有穩固的交際社群,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權利。 總之,外貌固然重要,但內在價值、生活的品味和穩固的人際橋梁同樣重要。在這場永遠在線的浪潮中,讓我們保持冷靜,理性看待自己的人生,不被虛榮心驅使,尋找內心的平靜。
🔍 修訂說明:
- 依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正確用字應為「身分」、「抽象」、「彷彿」、「耽溺」、「有賴於」、「面向」、「網路」、「連結」、「關係」、「品味」。
- 儘管簡編本沒有收錄「橋梁」,但再參酌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則有收錄「橋梁」,而無「橋樑」。
- 中國用語改為臺灣習慣用語:顏值→長相、外貌;網絡→網路;朋友圈→交際社群。
- 指涉「rights」時,應用「權利」。
- 外國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加上原文。
- 《母體》指的應為臺灣的《駭客任務》一片,並加上原文、斜體。
- 阿拉伯數字轉為中文數字。
謝謝你看到這裡,如果你對本文有任何疑問或想要提出討論的地方,都歡迎你留言或不吝指正。如果你有任何編輯、文字校對或任何的需求,我也在此向你毛遂自薦,歡迎參考下方連結的報價表以及發案說明:
- 原文引用自Laura Portwood-Stacer,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頁16。 ↩︎
- 原文引用自Jack London,The Sea Wolf。 ↩︎

2 則留言
How to Read a Book 少了個a沒改到喔
哈!我直接複製網路書店的資料,大意漏看了!
結果網路書店的書名也都打錯了,真是可能會出錯的地方總是出錯。謝謝勘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