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本網站
  • 聯繫與發案
  • 工作案例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進修書單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1:《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群學

by M編 2020 年 5 月 10 日
by M編 發表時間: 2020 年 5 月 10 日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11 月 8 日 1.5K views 7 minutes 閱讀時間
1.5K

搭著最近的事,終於來寫一直想做的閱讀摘要兼推薦書系列。這個系列會優先以「書、閱讀與編輯工作」相關的書籍為主,第一本就選與目前工作範疇相關的《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吧!

《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書籍資訊

Handbook for Academic Authors(5th edition)
作者:Beth Luey
譯者:陳玉苹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3/11/01
定價:380元


書如其名,是一本專談學術出版的指南。主要也是針對「想投身學術寫作與出版的學者」而寫,內容以美國出版體系、慣例與結構為主,卻也非常值得臺灣學術寫作者與編輯參考與借鑑。

原作者是資深學術編輯,並投身於出版教育與顧問,嫻熟各類出版社之運作。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87年,最新版是2009年出版的第五版。臺灣群學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中文版即是2009年的最新版本。並不是新書,裡面的內容卻依然貼近當下的出版環境與面對的問題,可以說再次提醒了出版作為一個古老的產業,有它根深蒂固的積習與運作的習慣。

本書共分十二個章節,鉅細靡遺的講述有心於出版的學者該如何選擇出版社、如何合作、以及該花費多少成本與心力在不同的出版媒體上。就我來說,我特別感興趣的篇章在於〈出版的夥伴關係〉、〈改寫論文〉、〈如何跟出版社一起合作〉、〈寫給一般讀者的書〉、〈身為作者的職業技術〉以及〈成本與價格〉幾個篇章。

在本書中,原作者再三強調:「作者與編輯(出版社)不是敵人,而是合作的夥伴。」比對近日的事件,可謂心有戚戚焉,但也感念此「老問題」,可說古今中外皆然。在本書一開頭〈出版的夥伴關係〉一文中,原作者開宗明義地強調寫作者與編輯身在出版產業中,是內容生產的一體兩面,兩者的名聲都維繫在書上:

一本書若是獲得良好評價或獲獎,作者和出版商將共享榮耀;如果一本書大賣,作者和出版社都能分一杯羹;如果一本書失敗了,無論是平價、銷售或設計上的失敗,作者和出版社都同擔苦果。那麼為什麼夥伴之間會起衝突?無知,是其中一項原因。

原作者接著指出:

如果作者不了解審查過程,不閱讀合約,也不懂校稿,當他覺得出版社拖了很久才決定接受他的書稿;或發現出版社不會幫忙製作索引;還是當書評指出該書有拼字錯誤時,作者只會覺得受氣、被騙,或憤怒。

對金錢的錯誤想像也是摩擦來源。一本書若定價40美金,作者的版稅是10%,每本書的版稅就是4美金,所以如果印1,500本,作者理應得到6,000美金。但不幸版稅是依據淨收入來支付,而且其中至少有一百本書會送給相關人士評論或者宣傳,剩餘的書也不一定都會賣出。所以當作者拿到第一張版稅支票只有1,500美元,同時還被告知第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最好時,必然感到失望。失望接著便是懷疑:到底其他錢跑去哪裡?若作者不知道製作一本書的花費,也不了解定價與折扣,就會誤以為出版社利用作者的苦勞賺大錢,但實情並非如此。

有沒有覺得眼熟呢?這段文字寫於三十多年前,可見這種爭議有多古老。在書市榮景的過去就有的爭議,來到閱讀市場低迷、產業結構僵固、從業人員個個自顧不暇的現在,又該如何突破?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輔導寫作者,與寫作者與大眾解釋產業結構與困難,出版社還能改變什麼嗎?而且,這些努力可能都不敵新時代坐擁粉絲群與自媒體的寫作者登高批評,便可能將整個產業貼上醜陋的標籤。

出版社的紛擾無外乎「作者與出版社的分工」、「配合活動的酬勞」、「銷量」、「通路霸權」、「書店端折扣」、「圖書定價制」、「電子書效益」⋯⋯業內時有討論,並陸續有出版社做出非傳統的嘗試,更努力活絡閱讀的形象與意涵。但出版社們依然要有面對來自寫作者與讀者們:「你們仍然做不好」批評的心理準備。

儘管本書可說是從出版社與編輯的角度切入,也無法回答廝殺激烈的網路時代閱聽人注意力競賽下,出版產業的新方法,但作為讓寫作者們了解「出版社現況」,並期待寫作者「理解」、「同理」的內容卻十分詳細。寫作者們首先要意識到寫作者與出版社站在同一條船上,了解出版實務,增進兩造的信任,才有機會一起開發新的方向。

在第五章〈如何跟出版社一起合作〉中,原作者指出:

關於出版社可用多少經費行銷你的書,你必須有務實的理解。一本預計只能賣幾百本的學術書,並不值得大型宣傳活動。若是商業圖書,其需求可大可小,砸錢行銷確實可能使銷量大增。小說家要求出版社花更多錢廣告或更多國內巡迴發表,或許是對的,因為這些活動可以增加銷售量。學術出版社除非花重金宣傳,否則很難觸及小眾群體之外的讀者。

在該章節中,原作者敘述了許多寫作者可以(也應該)做的事情,除了一般的合約義務(可參考我的〈常常忘記簽的:著作出版合約書〉一文),也包括了後續協助申請補助、提供行銷建議與流通資訊等等出版前後的配合事項。許多寫作者認為自己只要提供書稿,剩下一切事情都不必再碰,本書作者並不認為這是對書籍有益的好方法。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選擇題,寫作者的確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事實上,只要是合約中沒有規定的,寫作者都沒有任何義務要協助出版社。發行、行銷與盡快降低庫存本就是出版社的責任與要承擔的風險。但作者也可以選擇幫忙出版社,因為這本就是對自己也有益的事情。

有些時候,寫作者能做與會做的事情,的確比出版社還要來得多。許多寫作者本身即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們比起出版社更容易取得與利用目標讀者群的資訊。當出版社做得不夠好時,寫作者是需要提出指正與要求;但當出版社來向寫作者詢問與尋求協助時,斥責與背對出版社並不見得是一個好選擇。

在這個章節中,原作者亦不避諱地提出「作者補助」這一項爭議性情況。這是一項容易與「自費出版」混淆的概念。當出版社經費不夠、無法回收成本時,可能會要求作者提供「補助款」。對許多寫作者來說,這是一個瞠目結舌的情況,但這多半也只發生在寫作者主動投稿或尋求出版時才會發生。

當寫作者投稿至出版社後,(學術)出版社通常會經歷一段審查程序,以確定該書稿的品質。審查的費用有時候是出版社負擔,有時候會要求作者負擔,依不同專案狀況而訂;當出版社認為這份書稿「值得」出版,但經費不夠時,就可能要求作者自費負擔一些出版成本,可能是印刷費或編製費。

和「自費出版」的差異在於,出版社首先會評估該書稿是否值得出版,而作者的補助額度並非絕對的條件。如果出版社評估不適合,即便作者願意自費也不會出版。

從「作者補助」這一個爭議一窺出版界大大小小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壓縮到一個核心的問句上:「為什麼要?」

出版產業與其他製造產業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出版社是願意製作「賠本」的產品的。在圖書事業,「賠本」並不意味產品失敗。許多出版社的經營方式,是透過出版大眾而暢銷的書籍,以這些收益去出版其他「小眾」但卻「重要」的作品。

本書指出:「出版社要求作者補助,並不是為了增加獲利,而是讓他們得以出版一些無法獲利的書。」

許多寫作者會抱怨出版社給出的版稅並不夠好、沒有預付版稅、甚至還要求作者認購或補貼出版費用,卻不願意正視「如果不這麼做,出版社何必賠本出版」的問題。如果作者與他的作品足夠好、足夠重要到出版社賠錢都要出,那是一回事;但當出版社思考「我何必呢?」之時,也是另一回事。

寫作者們可以替自己設下出版計劃,要求合理的版稅、工作分配並拒絕作者補貼,這都是可以談的。這家出版社行不通,還有下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的一大任務是搜尋有價值的書稿,對此付出努力,而不是坐等投稿上門再挑三揀四。遇到好的作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出合理的契約,而不是心存僥倖的欺瞞對方。寫作者與出版社的關係要如何突破五年期限,形成長久的正面循環,有賴雙方的信賴與監督。

《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一書內容非常豐富,是有志於學術出版的寫作者與編輯都應該詳讀的一本工作手冊。儘管它沒有能力解決新的問題,卻能夠讓人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推薦給大家。

閱讀心得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 作者
  • 其他作品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M編

M編,全職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絮語。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頭貼 by lulljevic

前一篇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員的焦慮
下一篇
出版社與編輯該如何面對抄襲?

Related Posts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3 年 12 月 12 日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1 年 6 月 9 日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1 年 6 月 7 日

開箱OKAPI《...

2021 年 1 月 21 日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追蹤更多

Facebook Twitter Email Blogger

最新文章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2024 年 9 月 4 日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2024 年 8 月 28 日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2024 年 6 月 27 日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2024 年 1 月 11 日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2023 年 12 月 29 日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熱門文章

  • 1

    認識書封結構,規畫一本書的門面:精裝書與平裝書之分,什麼是書衣跟書背?書腰有什麼用?

    2020 年 4 月 2 日
  • 2

    解碼書的內在,編排內文版面:開本、扉頁與內頁的組成

    2020 年 4 月 15 日
  • 3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 4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2020 年 3 月 14 日
  • 5

    校稿在看什麼?

    2023 年 11 月 29 日

M編

Hi!我是M編,編輯的事說來話長站長,現為全職接案編輯。歷年文章散見方格子、Matters以及「出版魯蛇碎碎念」粉專等處。至今依然經常陷入「到底怎麼當個好編輯?」的自我懷疑中。希望透過分享身為出版產業裡小小螺絲的觀點,幫助自己釐清與找出成為一位合格編輯的眉眉角角。本站將持續分享我在編輯的工作線上所學習到的技能與面對的問題,讓更多人一窺這個明明大家都不看好,卻總是搶不到職缺的業界一隅。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全站分類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33)
    • M編絮語 (21)
    • 和我一起當編輯 (11)
    • 審讀報告 (1)
  • 課程資源 (5)
  • 進修書單 (5)
  • 隱私權政策
  • 關於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聯繫與發案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


Back To Top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隨選

  • 2020這疫年的閱讀氣象:看博客來與誠品的年終報告

  •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2:《編輯這一行》/臉譜

  • 裝幀設計:從書的五感發想封面設計與全書裝幀,認識印刷關鍵術語

  •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