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本網站
  • 聯繫與發案
  • 工作案例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進修書單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2:《編輯這一行》/臉譜

by M編 2021 年 6 月 7 日
by M編 發表時間: 2021 年 6 月 7 日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11 月 3 日 1.2K views 7 minutes 閱讀時間
1.2K

文章結構

  • 幾個前提:不適合完全的菜鳥、對老鳥而言又太淺嘗輒止
  • 本書適合什麼樣的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片山一行明確定位在談所謂的「商業書」的編輯,並從就是為了「暢銷」的目標而行動,以此為基礎來談所謂的編輯與出版。

沒想到一個晃悠,距離上次更新這個書摘大坑竟然有一年之久⋯⋯(汗),遙想自己在對出版產業心生嚮往之際,飢不擇食地購入多本編輯、出版相關叢書,起初還覺得「談編輯實務」的書怎麼這麼少,後來卻又驚覺,似乎再沒有一個產業如同出版,對讀者、大眾如此掏心掏肺,如此坦然坦蕩了吧。

趁著又有談編輯工作的新書出版,比起寫舊書就更有動力些。趕快趁熱把這本書摘做完!

《編輯這一行:日本實用書傳奇編輯,從40年經歷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書籍資訊

職業としての編集者
作者:片山一行
譯者:李漢庭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5/01
定價:350元
頁數:256頁


是一本簡單明瞭的書,放在如今書名花俏百出的書市之中,顯得十分樸實與誠懇。他並不想講大道理,不過就是以一介過來人的姿態,稍稍和你說些關於「編輯這一行」的幾個面向──同時,他也極具自知之明、定位明確,所謂編輯、出版的姿態各異,遑論一概而談,本書談的是所謂的「商業書」編輯所經驗與傳承的一些眉眉角角。

幾個前提:不適合完全的菜鳥、對老鳥而言又太淺嘗輒止

如果你是對出版產業完全懵懂、希望能有一本手把手教編輯實務的「教學書」的話,你或許看到本書的副標:「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那你恐怕會期待過高;這同樣適用於某些在職場求生已久,但與我同樣苦惱於如何編書、如何賣書的在職編輯──本書副標的文宣用語或許有點言過其實。對新手而言,他不如直面職場獲得的實戰經驗;對現職人員而言,他不能真正解決實務上的問題。尤其許多情況基於日本的書市規模與經驗,無法套用於台灣。

這本書多半是提點、提醒。是位走過四十年滄桑歷練的老編輯,可以從其超然與自信(謙遜,而非自傲)的眼光中,讓你想起編輯的某些初心。我想本書中文版的副標,只有「靈魂」最為精準。這位老編輯的靈魂──就在這本書裡頭。

「編輯必須要喜歡人類。」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片山一行明確定位在談所謂的「商業書」的編輯,並從就是為了「暢銷」的目標而行動,以此為基礎來談所謂的編輯與出版。這自然與所謂的文藝線編輯有所區隔。我自己待的出版社是小型的學術導向出版社,運作模式與工作自然與商業出版社有天壤之別,但依然能感同身受那種「逐利」的出版職場;而就整個出版產業氛圍而言,想必文藝書編輯也早已不再「浪漫」。編輯、出版多了更多市儈與商業的氣息。作者明白來談這件事,而不是從「何謂出版」這種大道理來談,而很快地切入編輯作為一種真正存在職業的「現實面」。

其實這種現實面也早已被澄清許久:「編輯這一行」有的是更多的雜務,而不是如日韓劇一般充滿振奮人心的戲路與浪漫。我自己當初已抱持著理性與對現實面的理解去面試,但在後來還是真切意識到「不對勁」,就這件事我沒有想通:我可以接受日常的雜務與繁瑣、例行的乏味工作,卻沒有意識到還有件事非常重要:編輯是個要頻繁與人接觸的職業。

在看到片山一行這句:「編輯必須要喜歡人類」時,我深以為然。我對編輯的核心理解也相同,在你想成為一位編輯之時,就必須接受這件事:編輯是出版一本書的核心「角色」,意味著你要與各式各樣的「人」周旋。這些「協作者」是構成一本書的出版不可或缺的各種零件,而編輯就是要將其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

「編輯的工作,就是『盡量借用專家的本領』。」

片山一行非常精闢地抓住有效率編輯的精髓,也就是「讓專業的來」,讓專業在出版這件事上各司其職。但作者也瞭解,當編輯作為這種出版「前線」的核心時,往往握有比起其他行業前線更大的「權力」。評判來稿、選擇譯者、挑選設計師⋯⋯編輯作為構成一本書編務的核心角色,有時候編輯可能忘乎所以,得意忘形。

「我不喜歡『發包』這個說法,如果你想跟某人一起做出好東西,這樣的心境不會說出發包這個詞,所以我總是說『委託別人寫原稿或編輯』。」

這種對協作者的敬意,必須扣緊「編輯必須喜歡人」這件事──編輯也必須成為受人喜歡的人。成為一個好人,善於傾聽、懂得表達。這樣的「編輯」,或多或少又多了點長袖善舞的形象,比起影劇中那種過時的「伏案書稿之中、躲避人群」的「書籍幕後之人」更實際了些。

這裡便必須談到一個越來越多人拉到檯面上談的真相。我想在這裡套用本書中文版推薦人的一句話,大是文化總編輯吳依瑋所說:「『不用文青』,是我這幾年找編輯時不變的準則。」

會買編輯書、出版產業書來看的讀者,除了少數是單純愛書之人、對書的產業有所好奇之外,多半都是產業內的從業者。他們閱讀這些前輩的傳記、經驗談,除了激勵自己之外,無非都是想要「成為更好的編輯」。但到底怎樣成為更好的編輯?這是一個比「怎樣做暢銷書」這個大哉問還要難的問題。這本書打著傳奇編輯傳授技藝的名號,但其實片山一行也在書中講白,編輯的本領太多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或言明。

過去對出版業、編輯的刻板印象就是文藝、愛書、尚閱讀,但如今出版社直接告訴你找人可不找文青!那作為一位好編輯──成為更好的編輯,又該怎麼辦呢?條列要件很簡單,但真正難的卻是如何訓練。

我們現在知道,編輯的核心可不是校對、改改錯字這樣,而需要各式各樣的條件──溝通力、企劃力、行銷力、品味、人脈⋯⋯也就是說,真正讓編輯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的訓練,來自更細緻的其他專業。這些能力往往不是幾本編輯心路歷程、回憶錄中大略的口號、熱血的句子與靈魂箴言就能讓人得到能力的昇華。而是需要更多實戰的經驗、投入與試誤。

查看《編輯這一行》的目次,可以看到本書分作三個章節:第一章〈編輯是怎麼樣的職業?〉與第二章〈編輯該具備的基礎條件〉──讓我們初窺片山一行這位老編輯的「靈魂」樣貌,也讓我們對其經歷、對編輯的價值觀有所認知。我很欣賞作者不談何謂出版這樣空洞的申論,而直接敘明作為商業書編輯,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認知。

第三章〈好書和暢銷書是這樣做的!〉則相對實務地,真正切入「技藝」的面向。但這些內容還是稍嫌單薄,而沒有真正傳遞工作術的細節,但他仍帶出了些有用的方向:企劃如何展開(著重的方向)、改寫文章的目的、圖解的要點⋯⋯相對部分空談所謂「編輯道」的書而言,的確有了更多實務面向的參考,也多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舉例」與「圖解」的示範。

第四章〈出版界瞬息萬變,編輯如何因應?〉作為結束,將談論的方面拉到展望,算是四平八穩的作文般地結尾。這部分的章節難以回答真正在職編輯面臨的困境,因此較流於空泛,但我覺得這裡他提出一個很實務的日本匠人精神:

「說出來不怕誤會,我做書就像做『鍋碗瓢盆』,但是這些『鍋碗瓢盆』可以用很久,價格公道,外表又好看。這些鍋碗瓢盆一點都不粗製濫造,是我精心手工打造。」

進入編輯這行稍微久一點,就知道出版業並不特別高尚,內在問題一大堆,甚至還有歧視鏈的存在。身為做「商業書」的編輯,片山一行並不小瞧這些書,甚至覺得這種書才是真正發揮編輯所長的地方。本書裡裡外外,都透露著一種樸實的匠人精神,帶著敬畏與誠懇的態度,首先成為一個優秀之人,然後敬重合作的彼此,以此為基礎去看待手中所打造的「商品」。它或許不是藝術品,但也可以紮紮實實地影響到別人。

本書適合什麼樣的讀者?

在開頭,我提到本書不適合全然的編輯職場新手,對老鳥的實務意義也有限。但我想對於已入門編緝職場,對出版的生態有了基本的認知後與體悟後,可以透過本書回頭檢視過去一年、兩年的自己,是否秉持同樣的精神?本書帶來一種務實的編輯職業精神,不過度神話、明白難處,同時也理解編輯技藝難以言傳,且隨時改變的現況。在這幾個前提下,這本書有助於在職編輯擬定未來的安排與自我培力。

因為我自己遠稱不上老鳥,因此無法代替發言。但我想本書另一個值得參考之處,在於作者片山一行在本書展現出一種不藏私、樂於開放討論、並且願意跟著時代求新求變的態度。他有著些傳統上做書基本的堅持,但也對於未來感到好奇。職場老鳥或可從中覓得不同的職場靈感,而我也期待台灣的幾位資深編輯,能受其影響分享真正適用於台灣的「編輯實務」。

閱讀心得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 作者
  • 其他作品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M編

M編,全職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絮語。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頭貼 by lulljevic

前一篇
開箱OKAPI《日日好設計曆》:我為什麼不推薦?
下一篇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3:《煩惱10秒就夠了:突破型編輯的工作術》/大田

Related Posts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3 年 12 月 12 日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1 年 6 月 9 日

開箱OKAPI《...

2021 年 1 月 21 日

編輯都在看什麼 ...

2020 年 5 月 10 日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追蹤更多

Facebook Twitter Email Blogger

最新文章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2024 年 9 月 4 日
  • 🙋 向編輯提問:中英數字之間,要加空格嗎?

    2024 年 8 月 28 日
  • 做翻譯書如何找譯者?

    2024 年 6 月 27 日
  • 圖書校對範例大全

    2024 年 1 月 11 日
  • 出版的前提,寫出提案力!讀The Book Proposal Book: A Guide for Scholarly Authors

    2023 年 12 月 29 日
  •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熱門文章

  • 1

    認識書封結構,規畫一本書的門面:精裝書與平裝書之分,什麼是書衣跟書背?書腰有什麼用?

    2020 年 4 月 2 日
  • 2

    解碼書的內在,編排內文版面:開本、扉頁與內頁的組成

    2020 年 4 月 15 日
  • 3

    文字編輯校對攻略

    2023 年 12 月 18 日
  • 4

    你想當什麼編輯?常見的編輯職缺類型與薪資水準

    2020 年 3 月 14 日
  • 5

    校稿在看什麼?

    2023 年 11 月 29 日

M編

Hi!我是M編,編輯的事說來話長站長,現為全職接案編輯。歷年文章散見方格子、Matters以及「出版魯蛇碎碎念」粉專等處。至今依然經常陷入「到底怎麼當個好編輯?」的自我懷疑中。希望透過分享身為出版產業裡小小螺絲的觀點,幫助自己釐清與找出成為一位合格編輯的眉眉角角。本站將持續分享我在編輯的工作線上所學習到的技能與面對的問題,讓更多人一窺這個明明大家都不看好,卻總是搶不到職缺的業界一隅。發案與合作洽詢請點我。

全站分類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33)
    • M編絮語 (21)
    • 和我一起當編輯 (11)
    • 審讀報告 (1)
  • 課程資源 (5)
  • 進修書單 (5)
  • 隱私權政策
  • 關於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聯繫與發案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


Back To Top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首頁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和我一起當編輯
    • M編絮語
    • 審讀報告
    • 工作日誌
  • 出版名人堂
    • 編輯
    • 封面設計
  • 進修書單
  • 課程資源
  • 精華轉載

編輯隨選

  • 書,需要掛名推薦嗎?

  • 🙋 向編輯提問:段落之間,要增加間距嗎?

  • 出版社是什麼?陸書送審、價值觀、與知識傳播

  •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4:《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

  • 2020這疫年的閱讀氣象:看博客來與誠品的年終報告

COPYRIGHT © 2023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ALL RIGHTS RESERVED. 有著作權,合作請洽詢